國家版排汙許可證正式落地,上海頒發首證

一項在我國醞釀了30多年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製度改革6月5日在上海生根開花,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從環保部門手中接過排汙許可證,成為上海首家獲發國家版排汙許可證的單位。

這張首證的頒發,也拉開了上海“史上最嚴”排汙準入機製的序幕。


老版許可缺乏可操作性

之所以有“醞釀了30多年”一說,是因為“排汙許可”的概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就已提出並付諸實踐。環保部的數據顯示,累計有20多個省(區、市)向約24萬家企業頒發了排汙許可證。

不過,上世紀這張排汙許可證缺乏實質性的行政許可意義。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方表示,這張證並未獲得充足的法律支撐,1989年的《環境保護法》沒有直接規定排汙許可製度,隻是要求排汙須申報登記,並規定了超標排汙費。這樣可以理解為,隻要申報登記、繳納排汙費就可以排汙,無須再履行任何事前的審批程序,這就導致原先的排汙許可製度“重發證而輕監管”。

在實踐中,許多地方的排汙許可證載明的內容較為簡單,未將與汙染物排放行為直接關聯的生產工藝設施等排放源要求納入許可管理範圍,未對企業治理工藝流程、汙染物排放地點、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做出詳細要求,導致後續監管和執法缺乏依據。同時,由於缺乏統一規定,不同地區的發證對象、許可要求、有效期等都存在不同,難以實現統一公平。

排放量“卡到喉嚨口”

隨著環保意識、技術水平等方麵的提升,改革汙染物排放許可製度,建立統一公平、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製度逐漸成為共識,此次頒發的國家版排汙許可證,就是改革的成果。

“說實話,拿到全市首證,非常榮幸,但隨之而來的壓力很大。”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施敏坦言,這張排汙許可證絕不是一紙形式,和它一起發到企業手上的,還有一本厚達60多頁的副本,裏麵列明了企業在“十三五”期間,每年各類汙染物允許排的總量。

記者注意到,外三發電公司獲證後的3年內,每年的顆粒物排放總量都被限製在244.49噸以內。施敏表示,這個限值是根據企業2015年的實際排放量核算得出,可謂“卡到喉嚨口”。

“上海對排汙企業的容忍度隻會越來越低,控製排放總量,可以倒逼排汙企業每天打著算盤過日子。”上海市環保局總量控製處副處長沈亦龍表示,在排汙量的核定上,上海沒有采用相對寬鬆的“行業排放績效法”,而是采用了“曆史排放法”,參考的是企業基於達標前提下的實際排放量和濃度,這意味著,企業每年排汙量的“天花板”會更低,壓力更大,也隻有這樣,才能讓排汙許可證控汙減排、改善環境質量的能力“火力全開”。

管結果還要管過程

令排汙企業如坐針氈的,除了嚴控排汙量,還有日趨嚴格的汙染物排放標準。

在排汙許可證上,外三發電公司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煙塵的許可排放濃度限值分別為50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10毫克/立方米。這一濃度限值,執行的是上海市燃煤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比我國的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更加嚴格。以二氧化硫為例,國家標準規定的排放濃度限值為200毫克/立方米,上海地方標準的“天花板”高度足足降低了82.5%。

此外,上海在核發的火電廠排汙許可證中,還創新增設了對石膏雨和有色煙羽的技術要求,不僅要管住濃度、總量這些結果,還注重過程管理,將原輔材料的控製要求、汙染防治設施(含自動監測設施)的主要操作規程,以及環評規定的其他要求等列入了管理要求。

要排汙就必須持有排汙許可證,要獲得排汙許可證,就必須遵守更嚴格的標準。在製度的倒逼下,企業隻有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提升汙染治理能力這一條路,才能按要求降低汙染物排放總量和濃度。

據透露,外三發電公司僅在抑製石膏雨的設備上,投入就達到1億多元。為了降低提高煙氣溫度從而抑製石膏雨的煤耗,外三還主動采用了先進的冷凝水回收技術,提高了加熱煙氣的效率,每年可以節省上千萬元的煤耗。

“上海的做法完全和國際先進經驗接軌。”施敏表示,環保要求越來越高是必然趨勢,企業如果想在上海繼續發展,就要接受現實。從長遠來看,隻要敢於在環保上不斷投入,堅持走在前列,勢必有一大批低水平企業因為通不過排汙許可審核而被清退出市場,那時更良好的市場環境就是回報。

推動環境的社會共治

首張國家版排汙許可證發放後,這個月,將覆蓋到上海的火電和造紙兩個行業。據透露,目前,上海火電和造紙行業已基本完成排汙許可證的申請,今年6月底之前將完成核發,此後未獲證的相關單位將不得排汙,否則視作無證排汙進行查處。到“十三五”末,上海相關重點汙染行業都必須施行排汙許可製度。

除了控製排汙,在未來,排汙許可製度還有非常豐富的可能性。上海市環保局總工程師羅海林表示,其中之一,就是真正推動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實現多元共治。新版的排汙許可證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即要求排汙單位在國家排汙許可證管理信息平台上公開超標排放情況、防治汙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以及排汙許可證執行報告等相關信息。如此,公眾就有了監督的渠道。

借助排汙許可製度,更加客觀、詳實的環保大數據庫也有望建成,其應用前景廣闊。比如,豐富的數據客觀上可以讓監管部門更容易查找發現排汙企業存在的問題,而企業公開的排汙信息、報告等數據,經過匯總分析,將成為政府部門製定汙染源排放清單等決策的重要依據,屆時汙染治理將更加有的放矢。今後,對企業的管理還有望以排汙許可證唯一編碼為基礎,有助於精準識別汙染源,減少監管漏洞。

此外,豐富的數據也是實現排汙權交易的重要前提。據透露,環保部門正在認真總結排汙權交易試點工作,在此基礎上,協調財政部、發改委等部門,統籌製定初始排汙權有償獲得及排汙交易的製度設計思路及具體規定,將排汙權交易製度建設成為推動汙染物減排、推動排汙許可製度實施的有效經濟手段。

獨家推薦

國家版排汙許可證正式落地,上海頒發首證

國家版排汙許可證正式

一項在我國醞釀了30多年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製度改革6月5日在上海生根開花,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從環保部 ...

環保廳等聯合成立多部門督察組  江蘇專項打擊固體廢物違法轉移

環保廳等聯合成立多部

記者從省環保廳獲悉,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江蘇省打擊固體廢物違法轉移專項行動方案》,本月起直到8月底,全省各相關部 ...

推動“誰考核誰監測” 環保部部署垂管後時代監測體製機製改革

推動“誰考核誰監測”

環境保護部印發工作方案 進一步強化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為進一步理順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機製,健全規章製度,完善監 ...

2020年我國職業健康檢查率將達90%以上

2020年我國職業健康檢

2020年我國職業健康檢查率將達90%以上 日前發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中披露,職業病危害嚴重的行業 ...